圆桌讨论:新一代智能科技与教育产品及模式转型的思路探讨(二)|映魅咨询教育转型与升级沙龙(北京场)分享回顾
2024年5月25日,映魅咨询在北京举办了「教育转型与升级」主题沙龙。沙龙邀请了来自人工智能教育、职业教育、教育出海、科技教育、素质教育、数字化出版与内容等领域的嘉宾,映魅咨询作为主办方也就当下新一代人工智能对教育学习场景的影响以及新产品形态的趋势做了主题分享。
教育转型与升级沙龙(北京场)
圆桌讨论:新一代智能科技与教育产品及模式转型的思路探讨(二)
在此次教育转型与升级沙龙活动邀请了映魅咨询创始人刘凯作为主持人,蕃茄田艺术董事长陈艺东、悠贝创始人林丹、洪恩公司海外产品总监陈永波、奇峰天下创始人&总经理李熙作为圆桌嘉宾,以“新一代智能科技与教育产品及模式转型的思路探讨”为主题展开了深入的交流与讨论,以下为圆桌交流内容概要:
嘉宾介绍
刘凯(主持人):这次圆桌讨论的主题是“新一代智能科技与教育产品及模式转型的思路探讨”,请各位嘉宾先介绍一下自己:
从左至右依次为:蕃茄田艺术董事长陈艺东、悠贝创始人林丹、洪恩公司海外产品总监陈永波、奇峰天下创始人&总经理李熙
陈艺东:大家好!我是蕃茄田艺术董事长陈艺东。蕃茄田艺术专注于12岁以下儿童的教育,已有22年的历史。最初,我们代理了国际知名品牌“金宝贝”,并在10年后创立了自己的原创品牌“蕃茄田艺术”。在疫情之前,我们在全国拥有约600至700家校区,一直致力于素质教育,特别是在早教和艺术领域。疫情后,我们面临了许多挑战,正在积极探索转型的方向。鉴于教育政策和经济形势的变化,以及加盟模式的调整,我们正在思考新的创新和变化。刚才听了各位的分享,确实受益匪浅。
林丹:大家好,我是悠贝创始人林丹,从事亲子阅读已有15年,创立了“悠贝”品牌,与陈艺东总是合作伙伴。线下我们与各类教育机构合作,疫情期间我们受到了严重影响,因为许多早教机构无法继续运营,我们也在探索新的合作方式。
陈永波:大家好!我是洪恩公司海外产品总监陈永波。我在美国大学有十年的工作经验,回国前是美国大学教育学院技术总监,负责为教授和各个部门提供产品和技术解决方案。回国后在杭州创业,专注于为海外学习中文的游戏化教育产品。从业生涯里,参与了上百款教育产品的开发。目前,我负责洪恩的海外教育产品开发。
李熙:大家好,我是奇峰天下创始人李熙。我有五年游戏行业和八年教育技术行业的经验,自2013年开始创业。我们是首个获得好未来和新东方共同投资的公司。大约六年前,我们决定专注于自然语言处理技术与知识图谱的结合。正好赶上了大语言模型的爆发,这使我们能够将这两种技术融合在一起。过去五、六年里,我几乎每天都在办公室里,见到的最多的是外卖员。我们刚刚完成了这项技术,它结合了人工智能、大语言模型、自然语言处理和精准的学科知识图谱,旨在解决大语言模型的幻觉问题,实现通过自然语言进行精准的直播授课和开放式问答。我们模拟真人的直播互动,期待与大家在这方面进行合作交流。
教育转型与升级经验分享
刘凯:陈艺东总刚才提到疫情和“双减”政策让您们开始积极探索转型的方向,有没有一些心得和大家分享?
陈艺东:在过去20年里,我经历了教育事业的两个重要阶段。首先是引进国际品牌“金宝贝”,在中国早教市场取得了成功。然而,第一个十年结束后,我们停止了早教业务的发展,因为我们意识到全球早教市场已经开始下滑。接着,我们迅速占领了市场,在五年内完成了“蕃茄田艺术”十年的发展部署。但疫情爆发暴露了许多问题,尤其是在12岁以下儿童教育领域,仍需要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和温暖。
在过去的四年里,我的教育理念发生了显著变化。尽管我一直强调自驱力和心理健康,但家长对孩子教育的需求却在不断变化。他们希望孩子的学习成绩提升,这与我们的理念产生了矛盾。因此,我们必须找到一种方式,将自驱力与学习提升相结合。尽管K12教育在双减政策后重新受到关注,但我认为未来的教育主流将是艺术与科技的融合。我们一直致力于艺术教育,并在探索如何通过科技手段提升教育效果。在疫情期间,我们深刻认识到线下教育的重要性,尤其是在低龄儿童教育中。当前,孩子们的心理健康问题日益突出。抑郁症在中学生和高中生中非常普遍。因此,教育的核心应是帮助孩子们在心理健康的基础上,快乐地学习和成长。尽管AI和其他技术可以辅助教育,但不能取代人与人之间的温暖和互动。
在多元化升学路径和社会对能力需求增加的背景下,家长应该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我认为,教育的真正目标是帮助孩子们在健康快乐的基础上发挥出潜力,而不是通过高压和填鸭式教育获取高分。通过不断调整和改进,我们希望找到一种平衡方式,真正实现对孩子们的全方位帮助和支持。
阅读质量
刘凯:林总,您如何看待阅读质量的问题。
林丹:在教育中,阅读不应被简单地视为流量入口,其作用远远超出此前的认知。我重视通过阅读推广促进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注重每个孩子独特的成长路径和节奏。作为一位母亲和教育工作者,我深谙家庭教育的意义,坚信应该欣赏和支持孩子,而不是强迫他们追求高分或所谓的成功。在公司转型中,我们逐渐意识到政策和公益项目的重要性,因此开始更多地参与政府和基金会的项目,特别是在阅读推广方面。我们希望通过书籍媒介,更好地支持家庭教育过程,实实在在地提升家庭教育质量。
我们的转型主要集中在两个方向:ToB和ToG。在ToB方面,与各大基金会合作,参与乡村振兴和阅读公益项目,希望通过高品质的内容提升乡村儿童的教育环境;在ToG方面,关注儿童友好城市建设,通过提供优质内容和人才培训,帮助各级政府在儿童友好政策实施中,为更多的空间赋能。在阅读推广方面,我们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并将其数字化、系统化、标准化,形成可面向各行各业的综合解决方案。
总的来说,我们的阅读推广旨在在家庭教育中发挥更大作用,通过各种项目和合作,推动优质阅读内容的普及。我们坚持的教育理念是:欣赏孩子,尊重他们的成长节奏,使每个孩子都能在充满支持和理解的环境中成长。通过与政府、企业和社区的合作,我们希望在更广泛的范围内推广这种理念,真正实现教育的本质目标,让每个孩子都能健康快乐地成长。
人工智能给教育行业带来哪些改变?
刘凯:请问陈总,人工智能在教育领域所带来的变革,还有哪些尚未被发现的机遇或者身边的案例值得关注?
陈永波:我们都清楚地知道,AI浪潮已经席卷而来。从去年春节前开始,ChatGPT就引起了巨大的关注,吸引了投资者和教育从业者的目光。在过去的一年半里,我们看到AI教育领域的热度一直持续不减。在双减政策出台之前,一些公司已经开始在AI领域进行投资,而最近一些从事教育行业的人也开始转向AI领域,希望通过这一技术浪潮为教育带来新的赋能。
目前,我周围做教育AI产品的有两类人:一类是原教育行业的从业者,另一类是专注于大模型技术的人。尽管如此,我们还没有看到特别成功的落地产品。我们常听到全球AI各种新消息,但都是基于大模型迭代的,目前看到的颠覆性产品主要是类ChatGPT这种产品,其他形态的落地产品相对较少。这次AI浪潮与我们之前经历的互联网产品有很大不同。它的核心在于技术生产力,而产品往往只是技术生产力的外延,这就意味着基于AI做一个成功产品具备极高的门槛,与原来的互联网产品很不一样。许多公司还是专注在大模型本身,致力于提升解决生产力,而不是研发落地产品。
人们都在期待AI产品落地化,思考基于AI的教育产品可能性。如果提到比较期待的产品形态,刚聊到的直播教育就是一个合适的落地场景。直播教育最初称为远程教育,旨在通过在线连接解决师资不足的问题,但其教育效果远不如线下。直播对教师能力要求极高,课堂优秀的老师未必能在线上表现同样出色。现在,AI却可以在教学模拟方面赋能很大,用AI模拟线上老师,并通过更优的学生反馈数据收集,做到真的个性化学习,而不是原来靠刷题的“伪AI“。
能否出现颠覆性AI教育产品?我觉得还是要重新审视目前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去寻找需求。ChatGPT是历史最快达到1亿月活用户规模的应用,在美国很多老师和学生都在使用,甚至替代了常用的google等搜索引擎。教育的本质是知识传输。我曾提到游戏化提升教育体验,AI应该是提升效率:怎么提升老师的教学效率,怎么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怎么提升知识在教和学之间的传输效率,这些应该是AI能够进一步解决的复杂问题,在这些领域我相信会有更多AI相关的产品。
如何看待大模型带来的情感焦虑?
刘凯:教育不同于其他行业,工具的作用可能只有50%甚至更少,更多的是需要人的陪伴和情感投入。OpenAI已经在大型模型中加入了情感元素,这或许可以替代部分人的时间和效力。然而,过度依赖大型模型可能会带来焦虑。李总,请问您们在产品中是如何解决这一问题的?
李熙:在过去五年的工作中,我致力于教育流程的细化处理,这得益于我在高等教育出版社的工作经历,让我更深入地理解了教育的本质。尽管当前ChatGPT等人工智能技术引发了教育从业者的焦虑,但我认为我们不应该过度担心这种冲击。相反,我们应该将人工智能视为一种通用能力的工具,类似于一个提供基本思维动力和能源的发电站,而实际的教育服务仍然需要专业领域的支持。虽然ChatGPT在翻译领域表现出色,但它无法完全取代具有教学法知识的英语教师。同样的道理,如果需要教数学,仅靠数学公式的机器也难以提供教学的深度和互动性。
在我从事教育技术领域十多年的经历中,我发现这个领域面临的一个主要问题是技术人员不懂教育,教育人员不懂技术。因此,我所在的团队通过研究语法书、理解教学法和知识图谱,致力于将这种方法扩展到其他学科,以机器人讲解与学生互动的方式来提升教学效果。在教育链条中,最大的挑战之一是基于学科构建知识图谱,并打造完整的生产和服务流程。要做到这一点,需要对知识结构进行梳理、教学法进行提炼,并将其转化为培训方案。好未来之所以成功,是因为其优秀的教师培训体系,这一过程可以用人工智能和大语言模型复制,通过标准化的培训方法,实现用人工智能驱动的授课和学生互动。
对于教育从业者来说,关键是找准在未来人工智能冲击下的定位,发挥不可被AI复制的价值。这意味着将自身不可替代的部分做到极致,并结合人工智能技术,使自己的价值最大化。通过这种方式,教育从业者不仅可以适应AI带来的变化,还能在这一过程中提升自己的影响力和价值,实现百万倍、千万倍的扩展。
刘凯:跟题库相比的优势是什么样?
李熙:题库是知识图谱的简单形式,而智能题库则进一步实现了题目之间的知识关联,让学生在完成一批题目后能了解自己的水平,并推荐适合的下一批题目。然而,目前的智能题库还未真正实现知识在空间立体维度上的融合,即空间、时间和立体的知识维度。相比之下,这种维度的融合比普通题库的知识关联更为强大。实现了这种知识关联后,可以驱动AI数字人老师与学生进行更深入的互动,包括提出各种追问、回答问题等,从而实现更精准的教学。因此,我们的目标是通过大语言模型构建新的AI技术,使知识图谱更加立体、智能和复杂,从而实现题库的升级。
如何提升学习和创造力
刘凯:陈总,从学习和创造力提升效度,有什么好的思路给到大家?
陈艺东:在一次美国西南科技会议上,我们提出了一个实验性的学术论文,探讨如何可视化培养孩子的创造力。创造力的本质是解决问题的能力,而学习成绩与解决问题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区别。因此,关键在于如何让孩子从小就能够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在此背景下,我们于2009年创建了蕃茄田艺术品牌,并以释放孩子的创造力为口号。我们意识到孩子们天生具有创造力,但往往被成人束缚住了。因此,我们的目标是让孩子像一张白纸一样充满好奇心,并鼓励他们探索因果关系,发现问题并表达出自己的观点。
我们曾组织过全球的艺术赛事,让孩子们用艺术形式表达自己。这些活动揭示了中国教育体系中学龄前和学龄后孩子的巨大差异。随着孩子们进入小学,他们的作品变得更加沉闷,缺乏色彩和创意。但通过这些活动,我们看到了孩子们真实的创造力,只要我们不压抑他们,而是给予他们足够的自由和支持。
另外,我们参加了同济创业学院的一个关于设计教育未来方向的讨论会。越来越多的高校开始设立设计思维相关的课程,包括北大在内。这反映了未来社会对于具备设计思维的人才的需求,而这种思维方式对于孩子们来说尤为重要。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必须保护孩子的创造力,给予他们支持,让他们自由地表达和前行。因为在AI时代,创造力将成为非常宝贵的财富。
刘凯:怎么呼吁更多的机构去往创造力方向去走?
陈艺东:过去几年,我们的会员数量达到了30万人,家庭人数超过了1000万。在我们的教育过程中,我们一直在思考结果的重要性。大多数家长更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我们发现,经过我们艺术教育培养的学生,无论是初中还是高中阶段,他们的学习能力、主动性和意愿明显高于没有接受过艺术教育的学生。这些学生也更具选择权。例如,在英国早在12年级就设立了“艺术与科技”专业,而国内直到2022年才开始设置这一专业。在教育改革中,我们也在推动综合艺术素养的发展。
我们让学生参加艺术与科技的比赛,因为我们相信科学追求真理,艺术追求美感,我们如何让艺术和科学在孩子身上融合?我认为真正有效的传播需要让家长看到结果。在过去四年中,我深刻认识到,家长关注的结果包括学习成绩提升、社交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等方面。
如何看待阅读价值跟短期结果的矛盾?
刘凯:阅读的价值很高,但是短期内又很难出结果。林总,您如何看待这个问题?
林丹:我作为教育工作者,思考到了一个关键问题:教育是否应该以结果为导向?我坚信,家庭教育的最有效最多元的方式是亲子阅读,亲子阅读的影响是终身的,也是双向的,不应该追求短期成果。我与孩子在亲子阅读中建立了紧密的亲子关系,鼓励他勇于探索和创造,在个人成长的内心稳定上获得了家庭的持续的支持。我期待着AI的发展,希望它能解放人类更多时间,让我们专注于更有意义的事物,摆脱无谓的学习和工作束缚。教育的目的是让人持续幸福,而幸福的定义千差万别。我反思了教育和科技对我们的积极影响,我们教育企业创始者应该意识到教育有更多的社会责任,不应只追求商业价值。这段时间密集高校毕业典礼视频影像看了不少也让我深思,我们的孩子未来面临更多的挑战,我们应该支持孩子们能有更多的选择,而不是被局限在单一路径上。
教育应该激发孩子对世界的热情,释放他们的创造力,许多孩子被教育束缚,无法发挥真正潜力。我希望家庭教育能唤醒,让孩子们回归生活的本真,创造美好的世界。因此,我时刻提醒自己,不要被忙碌所累,而是专注于创造真正有意义的价值。
AI与学习创造力跟自我驱动的关系
刘凯:陈总,如果从学习创造力的角度和自我驱动学习探索目标的角度来说,AI会是怎么样的作用?
陈永波:教育领域面临的重要挑战是技术如ChatGPT虽然提供了更加便捷的方式获取知识,却未真正改变学习本质。教育是一个认知过程,创造力是被启发的能力,而非被直接教导。尽管ChatGPT能以更有效方式教授知识,但无法一下就提升学生接受能力。如果想更有效的让学习者接受知识,需关注教学方法,关注每一个学生本身,根据学生认知规律进行更好的教育,这是目前ChatGPT无法做到的。
在欧美,ChatGPT等在学校广泛使用,视为一个很好的工具而非限制,须教导孩子如何使用。ChatGPT像是乐高模块,让学生自己发挥,而不是提供传统教程,这样才能提升学生的创造力。除了学校教育,创造力培养很大一部分离不开家庭教育。学校提供的都是标准化教育,但家庭教育多样化,这也是AI未来可以发挥的领域,在家庭教育上培养创造力,驱动学生学习探索。技术是服务于教育,而不是解决应试。教育本质未变,但随技术进步,AI可为学生提供更好学习工具和更广泛学习机会。
AI与学习创造力跟自我驱动的关系
刘凯:李总,您怎么看待学习和自我驱动的价值?
李熙:学习的本质在千百年间未变,教育目标仍是传授知识和培养认知能力。即使现在,优秀教师仍然至关重要。因此,ChatGPT等大语言模型技术虽然提供海量知识,但无法取代优秀教师。应将其视为高级的知识搜索工具,而不是教育替代品。在教学中,应更加注重设计引导学习的过程。家庭阅读的结果或许是介入不足。一对一的老师指导和启发式提问能提高阅读的价值,并用互动结果评估和调整教学方法,使阅读更有效。
大语言模型可理解为未接受教育培训的老师,只是知识库。若想发挥其教育价值,需基于教学法培训,如好未来所做。应明确AI在教育中的作用,让优秀教师专注于教学法总结,大语言模型承担重复教学和互动指导,以提高效率。重新梳理教育各阶段功能,并应用AI至关重要。优秀教师应总结教学法,将技术用于重复教学和互动指导,使教育机构能更专注于营销和规模化复制。
及时了解最新的全球教育科技投资,请关注我们的Edtracker栏目(知识星球),查阅全球教育科技周报和月报。关于Edtracker,可以查阅我们之前的介绍(点击这里)。
Powered by Froala Editor